阁笔趣

阁笔趣>剑宗外门 > 第376章 混沌渐起(第2页)

第376章 混沌渐起(第2页)

她不乘车马,不带随从,仅携一箱文献、一架留声机,徒步北行。沿途每至一城,便设台讲史,播放幸存者录音。一位曾遭迫害的老塾师在录音中泣诉:“他们烧了我的书,打碎我的牙,可我说不出假话……因为我教了一辈子‘诚’字。”

百姓闻之动容。所到之处,万人空巷。有人默默递上私藏的残卷,有人跪地请求收录祖辈口述。她在洛阳录制一对双目失明的孪生兄弟回忆:其父为县志编修,因坚持记载饥荒实况被活埋于修志局地窖,兄弟二人靠舔舐父亲遗留的墨汁长大,自称“以墨为血”。

抵达京城当日,正值冬至祭天大典。李念立于太庙外墙之下,当众播放《徐知远遗言》录音,并展出《海风割面图》真迹。围观者无数,连守门禁军亦悄然驻足。

三日后,宫中传出消息:太后召见李念。

这位寡居多年的妇人,年轻时曾是南宫萤门生之妹,因家族牵连被迫入宫为婢。她独居慈宁宫东偏殿,室内无珍宝锦绣,唯有一幅褪色绣像,题曰:“为民存真”。

“你比我勇敢。”她抚摸着留声机转动的铜盘,声音轻得几近耳语,“我一辈子躲在深宫,只能偷偷改几行宫词注释。而你……走遍天下,把死人的嘴重新打开。”

她赐下一道凤谕:准许李念进入皇史?查阅原始档案,并允许“贞元稽古院”重启对裴氏旧党的调查。

凭借这一特权,李念终于找到了最关键的证据??一份被夹在《玉牒》装订线中的密折副本。此折出自贞元十三年冬,由一位已故内侍临终托付其弟保存,内容直指皇帝本人:

>“臣亲见裴相携药入御膳房,归后接密旨,赏赐甚厚。翌日李将军薨,诏书称‘积劳成疾’。臣夜不能寐,恐负天地良心,谨录此事,待后世明鉴。”

折尾有三个指印,皆用血按成。

李念将此物拓印、录音、拍照,三管齐下留存证据。她并未立即公布,而是召集全国二十一家独立书院代表,在嵩阳书院举行“史责大会”,共同审定真伪。历时七日,经笔迹鉴定、墨料分析、口述交叉验证,最终全体签署《嵩阳共识》:该密折真实可信,应列为国史核心文献。

消息公布当日,京师震动。太学生集体罢课,要求皇帝下罪己诏。三大书院联合宣布,若朝廷拒不回应,将自行刊行《新编国史》,并开放海外刊印渠道。

第五日清晨,宫门开启,礼部尚书捧出圣旨:

一、正式承认李慎系中毒身亡,追封忠武侯,配享太庙;

二、废除《贞元实录》作为唯一正史地位,允许多元史料并存;

三、设立“史官独立署”,直属内阁,不受君主干涉;

四、每年七月十五定为“照心日”,全国举行真相追思仪式;

五、赦免所有因传播真实历史而获罪之人,恢复名誉。

诏书宣毕,长安街万人跪拜,哭声如潮。

李念未留京城庆功。她带着全部资料返回继光庐,却在路上接到急报:柳承业潜逃未果,在狱中自尽前留下遗书,承认伪造李念通倭证据,并供出幕后仍有更高层庇护者??竟是当今太子少傅、元老重臣王缙。

此人乃三朝元老,表面中立,实则长期操控史馆,删改不利于权贵之记载。他曾言:“史非镜也,乃刀也,当削去碍眼之骨。”

李念将供词与过往证据串联,形成完整链条。但她深知,此刻已非单纯揭露即可撼动之人。王缙门生遍布朝野,其影响力深入科举、军制、财政诸系统。若贸然发难,恐引发政局动荡,反使真相再度湮灭。

于是她做出惊人之举??邀请王缙亲临继光庐,参加一场“师生论史会”。

消息传出,举国哗然。有人骂她天真,有人疑其设局,更多人屏息观望。

秋分之日,一辆素辇缓缓驶入北岭村。白发苍苍的王缙拄杖下车,身穿旧式儒服,神情冷峻。全村戒备,孩童皆被家长唤回。

论史会设于书院正厅。李念亲沏茶水,奉上《全史》最新修订本,请其指教。

王缙翻阅片刻,冷笑:“你把这些谣言汇集成书,便是正义?”

“我不是要您认同我。”李念平静道,“我是要您回答一个问题:您是否相信,历史可以永远被控制?”

老人沉默。

她播放一段录音??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宫女,曾在贞元年间侍奉李慎夫人。她回忆道:“将军临死前,握着夫人的手说:‘别让孩子恨这个世界,让他们记住就好。记住,光就不会灭。’”

厅内寂静如渊。

良久,王缙开口:“我十五岁入仕,亲眼见第一位老师因上书言灾被斩首。那时我就明白,在这个朝廷里,说真话的人活不长。所以我选择成为写历史的人??至少,我能决定哪些事‘不曾发生’。”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