阁笔趣

阁笔趣>草芥称王 > 第139章 缠枝孕事(第1页)

第139章 缠枝孕事(第1页)

杨宅后院的池塘边,一圈青灰瓦舍被新扎的竹篱笆圈了起来。

竹枝上还挂着未化的雪沫子,在冷日头下泛着细碎的白光。

这篱笆是杨大执事的主意,院里的亭台布局他看了,觉得不太满意。

这也怪他,。。。

夜雨敲打着西北小镇边缘的铁皮屋顶,像某种古老密码在反复叩问大地。阿启蜷缩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,身下是硬邦邦的行军床,手中攥着那本父亲留下的日记残页。窗外风雪未歇,远处无字碑的方向隐约传来诵读声??那是志愿者们轮流守夜时,在碑前低声念着那些被找回的名字。

他闭上眼,梦却不愿放过他。

梦境重回1983年的冬夜:地下三层走廊尽头,父亲陈明远披着褪色蓝布大褂,背对镜头缓缓转身。他的脸模糊不清,但嘴唇开合,重复着一句听不见的话。阿启向前奔去,脚下一滑,跌入一片白茫茫的雪原。雪中浮现出无数张面孔??苏婉清、赵怀仁、那个喊“别签字”的爷爷、福利院长大的儿子……他们齐声低语:“你记得我们吗?你还记得吗?”

猛然惊醒,额角冷汗涔涔。帐篷外,天光微亮,雪已停。

程砚秋发来加密消息:“海牙数据库完成第二批交叉验证。‘共忆法庭’收录的证词与三十年前官方档案碎片匹配度达78。6%,尤其关于‘静土工程’儿童干预模块的内容,与国防部绝密文件K-12编号段高度吻合。国际刑事法院预备委员会已启动初步调查程序。”

阿启盯着屏幕,指尖微微发颤。这不是胜利,而是确认??他们说的每一句话,都被曾经极力否认的体制本身悄悄记录了下来。谎言可以篡改网络、查封设备、抹除姓名,却无法彻底销毁自己的罪证。因为权力运行需要痕迹,而这些痕迹,终将成为绞索。

他起身推开帐篷门,寒气扑面而来。孩子们已经在清理出的小广场上支起投影幕布,准备今日放映第二集纪录片《温床之下》:《为什么学校从不教我们如何提问》。镜头将跟随一名初中生展开调查,她发现课本中所有涉及社会冲突的历史事件都被简化为“短暂调整期”,而教师一旦提及“不同观点”,就会收到匿名警告信。

“阿启哥!”一个小女孩跑过来,手里举着一张画,“这是我画的妈妈梦见外婆的样子。”

画纸上,两个女人站在月光下的院子里,中间隔着一道透明墙。年长者口型大张,仿佛在呼喊,可声音被冻结在玻璃之后。下方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:“她说她记得,但她不敢说。”

阿启蹲下身,轻轻抚摸画纸边缘。“你妈妈后来说了吗?”

女孩摇头:“她哭了,然后烧了一本旧日记。”

心口像被钝器击中。他知道那本日记里写的是什么??不是反党言论,不是政治阴谋,可能只是一句“今天孩子问我外公去哪儿了,我不知道怎么回答”。可就是这样一句话,曾在某个年代被视为危险思想的种子,必须连根拔除。

他把画收进背包,走向临时指挥车。林昭已在车内等候,面前摊开着一份新地图,标记着全国新增的十七个“记忆邮筒”投放点。这些由民间艺术家手工打造的金属箱体,外形各异:有老式电话亭、锈迹斑斑的信箱、甚至一座缩小版的云隐洞门楼模型。每个箱子都配有二维码,扫码即可上传语音或文字记忆,并自动同步至《众声录》区块链存证系统。

“昨天晚上,成都一个高中生寄来一段录音。”林昭调出音频波形,“他说每晚睡前都会听见母亲自言自语:‘我没有错,我只是想让孩子识字。’持续了二十年,她自己毫无察觉。”

阿启静静听着那段低语般的呢喃,忽然想起苏婉清提到的那个用炭笔抄地址的女人??她们的声音如此相似,都是被切割过的人生断片,在意识深处不断重播。

“这不是病症。”他轻声道,“这是抵抗。哪怕大脑被修改,灵魂仍在挣扎。”

周念这时推门进来,脸色凝重。“刚接到线报,‘守夜人’残余势力正在集结。他们在暗网发布招募令,承诺高额报酬,任务代号‘归零行动’??目标是摧毁所有‘共忆法庭’巡回站点,特别是即将在兰州举行的第三场听证会。”

车内气氛骤然紧绷。

“他们不怕我们讲过去。”林昭冷笑,“他们怕的是形成网络。一个人的记忆是孤岛,一群人的记忆就是大陆架。”

“那就让大陆架连成一片。”阿启站起身,“通知各地分会,原定单向直播改为双向互动模式。允许现场观众通过匿名终端向其他城市分会实时提问,实现跨地域记忆共振。”

技术团队连夜调试系统。三天后,兰州体育馆内座无虚席。舞台中央设有一面巨型镜面墙,每当一位证人开始陈述,其声音便化作流动的文字浮现在镜中,同时全国各地分会的同步屏幕上也会闪现相关旁证片段??有人上传童年家中藏匿的老照片,有人播放祖母临终前含糊不清的遗言录音。

第一位登台的是位退休教师,名叫李文澜。她颤抖的手打开一只木盒,取出三枚已经发黑的徽章。

“这是我丈夫、我哥哥和我父亲分别获得的教学荣誉章。”她声音沙哑,“他们三个都是中学语文老师。1975年,因为坚持在课堂上讲解鲁迅原文,而不是经过删减的‘净化版’,全都被送往陇南劳改营。我最后一次见到我丈夫时,他已经被注射了三次‘认知重置剂’。他看着我,笑着说:‘你现在安全了,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教错的东西了。’”

台下有人抽泣。

“三年前,我在旧书市场淘到一本残破的《呐喊》。翻开第一页,上面竟有我丈夫的批注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他没有忘记,他只是不能再表达。于是我把这本书复印了三千份,偷偷放进全市各个图书馆的书架缝隙里。我希望有一天,有个孩子会问:这个批注的人是谁?他为什么要写这些?”

掌声如雷。

就在此时,场馆外围警报突响。安保人员截获一名伪装成清洁工的男子,搜出身上的微型干扰装置,型号与此前袭击传承馆的设备一致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此人手机中存有一份名单??列出了全国五十三位核心证人及其家属住址,标注等级A至C,A类为“优先清除”。

警方介入调查,顺藤摸瓜挖出一个隐藏多年的地下组织“净忆同盟”。该组织成员多为当年“清源计划”执行者的后代,坚信父辈所做一切乃为国家稳定必要之牺牲。他们在社交媒体悄然培育“遗忘派”青年社群,灌输“历史包袱论”“情绪消费主义批判”等话语,试图将记忆抗争污名化为“精神内耗表演”。

舆论再度沸腾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